欧陆冲突(欧陆争霸)

欧陆注册登录 43 3

引言

与东普鲁士战役同时,在波兰与奥匈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俄、奥军队之间发生激战,史称加里西亚战役。加里西亚战役的成败,关系到俄国与德奥双方由谁在巴尔干取得主导地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双方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德国在战争开始后,为了牵制俄军,督促奥匈帝国尽快开辟奥俄战线。奥匈一面忙于对付塞尔维亚的抵抗,一面匆匆忙忙在加里西亚部署第一方面军的四个集团军。奥匈计划以第一、四集团军于维斯瓦河和布格河之间向北进攻,企图在卢布林和赫尔姆一带粉碎俄国第四、五集团军,继而进攻谢德耳策,实现战前和德国商定的南北包围波兰地区俄军主力的计划。第三集团军和即将调至的第二集团军守卫莱姆堡(今利沃夫)地区,保障战线右翼。

欧陆冲突(欧陆争霸)-第1张图片-欧陆平台

俄国沿加里西亚东部和东北部边境从南到北部署了第八、三、五、四等四个集团军,准备以第八、三集团军向加利奇和莱姆堡方面进攻,以第四、五集团军向莱姆堡和普热米什尔方面进攻。八月中、下旬,双方军队在从德涅斯特河到维斯瓦河之间三百多公里的地段上全线进入战斗,双方兵力超过了一百个师。战争从八月中旬延续到九月下旬,大致可以分为,卢布林一赫尔姆战役,加利奇-莱姆堡战役和哥罗多克战役。

八月二十日,集结在桑河一线的奥匈第一集团军向东北方面的卢布林挺进。二十三-二十五日,在克腊希尼克以南,战胜了从卢布林南下的俄国第四集团军,迫其退回卢布林。二十四日,奥匈军指挥部又命令集结在普热米什尔附近的第四集团军北进,与第一集团军一起歼灭维斯瓦河与赫尔姆之间的俄军。俄国西南战线司令部则命令它的第五集团军向奥匈第四集团军侧翼和背后进攻。二十六日,奥匈第四集团军越过边界,在托马舒夫与俄国第五集团军相遇。经过几天混战,俄军渐渐支撑不住,九月二日退至赫尔姆一线,保存了实力。卢布林-赫尔姆战役至此结束。

在加里西亚战线南部,俄军第八、三集团军于八月十八、十九日先后开始向莱姆堡和加利奇方面进攻。俄军正面的奥匈军队防卫薄弱,头几天只经过小规模零星战斗,就大踏步前进。奥匈指挥部门没有料到俄军左翼有如此强大的兵力,急忙向莱姆堡和加利奇一线调兵。第二集团军陆续从塞尔维亚调来,部署在斯特雷和斯塔尼斯拉夫一带。这时,俄军左翼兵力多达二十五个师,超过奥匈军一倍多。从二十六日到三十一日,俄军在德涅斯特河支流佐洛塔亚利帕河和格尼拉亚利帕河击败奥匈军队。九月三日,俄国第三集团军攻下莱姆堡。九月四日,俄国第八集团军占领加利奇。

九月初,俄国将第四、五集团军进行加强,同时在第四集团军西侧新组建了第九集团军。俄军决定以第九、四、五、三等四个集团军向维斯瓦河和布格河之间广阔地带的奥匈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第八集团军保障南翼,坚守莱姆堡。

九月六日,俄军第三集团军与奥匈第四集团军在腊瓦一鲁斯卡亚地区相遇,开始了哥罗多克战役。俄国其它三个集团军向西推进,抄到哥罗多克一带奥匈军队的背后。奥匈军形势危急,于十二日全线部队撤退至桑河以西,在撤退途中,破坏了交通道路,延缓了俄军的追击,同时向德军统帅部求援。俄军在追击途中用部分兵力包围了奥匈最大的要塞普热米什尔,主力部队继续前进,九月下旬抵达喀尔巴阡山麓。

在加里西亚战役中,俄国由于兵力占优势和准备较好而取胜。奥匈军队损失四十万人左右,退守喀尔巴阡山一线。奥匈的失败使德国不得不分兵支援,打乱了德国战前指望奥匈牵制俄军的计划。

伊凡哥罗德-华沙战役和罗兹战役

俄国在东普鲁士的失败,使其在西南战线不敢贸然推进。俄军统帅部缺乏继续作战的明确计划,举棋不定。直到九月底,得知德军在西部波兰边境大量集结后,才开始从南北两个战线向维斯瓦河中游调集军队。

德国在东普鲁士战役胜利后,立即将第八集团军主力调至四部波兰,加上后方来的增援部队,新组建了第九集团军,一方面防御俄国向本国工业要地西里西亚进攻,一方面援助奥匈。九月,兴登堡调任第九集团军司令(兼统第八集团军),鲁登道夫调任该集团军参谋长。他们仍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方针,决定从俄国南北两条战线之间的大空隙进攻俄国西南战线的侧翼和背后,以达到上述目的。

九月二十八日,第九集团军向维斯瓦河中游前进,奥匈帝国第一集团军在德军左侧担任辅助进攻。当时,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原有交通道路大都被俄军破坏,德军士兵在长官逼迫下,不分昼夜地一面伐林搬石,铺筑道路,一面攻击前进。十月三日,德军接近伊凡哥罗德(今登布林),经过三天的战斗,将维斯瓦河左岸俄军赶至右岸,但渡河强攻伊凡哥罗德被击退。九日,奥匈军到达桑河,渡河进攻同样被阻。

德军见伊凡哥罗德防守牢固,随即留下部分兵力继续进攻,其余部队组成突击队,九日沿河北进,十二日向华沙发起进攻。维斯瓦河中游整个战线一片混战。无辜的波兰人民不断遭受帝国主义战火的蹂躏。俄国西南战线和西北战线的部队这时源源不断调往前线,以优势的兵力先后在伊凡哥罗德和华沙一带击退德奥军队。兴登堡见进攻失败,立即命令部队向西里西亚迅速撤退。途中,将公路、铁道、电线、桥梁,乃至邮政电信设备全都破坏,阻挠俄军并引诱俄军朝这个方向进攻。而对于通往托伦的交通道路予以保存,以备将来进攻时所用。十月下旬,俄国第二、四、五、九等集团军渡过维斯瓦河,远远地尾随德奥军队,向西里西亚移动。

俄军向西不断推进,威胁到德国自身的安全。西里西亚危急。十一月初,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晋升为德军东线总司令和参谋长。德军面对优势俄军,如果消极防御,后果很严重;正面迎击,显然寡不敌众;一翼进攻,因兵力薄弱也不能耐久。为摆脱危机,德军决定大幅度迂回到俄军右翼的侧面和背后,以出其不意的进攻,夺取战略主动权,打乱俄军阵线,阻止它西进的势头。

十一月初,德军主力第九集团军从琴希托霍瓦转向北进,行进三百公里集结于托伦,和援军会合后,十一月十一日分兵两路,沿维斯瓦河南岸向东,迅速包抄罗兹一带俄国第二集团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俄军一面抵抗,同时慌忙调动其它部队,援救右翼。战斗异常激烈,包围与反包围,突击与反突击,变幻异常。十一月下旬,德军被俄国驰援的第一、五集团军所包围,因兵力悬殊,被迫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奋力突围后西去。但是德军却保住了西里西亚。

伊凡哥罗德-华沙战役和罗兹战役结束后,俄军由于消耗太大,运输线过长,军需供应严重不足,便停止进攻,在维斯瓦河西岸一带设防。德国通过这些战役,进一步体会到东线俄军的牵制作用对整个战争的影响,开始研究新的战略计划。

日本对德宣战和入侵中国山东

早在战前,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已经霸占了中国的台湾省和把福建省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但这只不过是实现日本帝国主义者贪欲的一个开端。日本政府的狂妄野心,是伺机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逐步排挤英、法、俄的在华势力,把整个中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并进而在远东建立霸权统治。

日本政府为了实现这一野心,在战争爆发后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积极调动军队,准备进攻中国青岛,以取代德国的在华权益。当时,中国曾准备从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和青岛。日本政府对此却进行威胁,声称,“此事不向英日谘询,直接与德协商,必生出日后重大危险”。

一九一四年八月六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日本政府置若罔闻。它在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番紧张准备之后,于八月五日向德国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一)撤退在日本和中国海上的所有德国军舰,否则将以武力解除其武装;(二)将德国在胶州湾的租借地于九月十五日前无条件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还中国”。通牒限德国人在八日内答复。德国对此未予理睬。于是,日本政府于八月二十三日借“英日同盟”的名义对德宣战。并立即派海军封锁了胶州湾。

九月二日,日军七十四野十八师团七千余人,在胶东半岛北面的龙口登陆,相继攻占了莱州、平度、潍县等地。此次日军登陆和攻城夺地,事先根本就不通知中国政府,完全无视国际法关于不得侵犯中立国的规定。日军由龙口登陆后,横穿整个胶东半岛,直抵胶州。沿途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所经城镇、邮电机构、交通设施,均被占领。同时,滥征钱粮物品,蹂躏中国劳动群众。这种野蛮行径,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纷纷抗议、集会,并致电中国政府,要求采取紧急措施。然而,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卖国政府,根本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竟承袭日俄战争时期的恶劣先例,无耻地将莱州、龙口以及胶州湾各地划为交战区,并以潍县车站以东为界。

卖国贼袁世凯的行动,并没有也不可能满足日本帝国主义的贪欲,反而助长了它的侵略气焰。九月二十三日,日军四百人突然占领潍县车站,接着进兵济南。到十月六日,侵占了胶济铁路全线。沿线附近矿山也被占领,并驱逐中国工作人员,全部改由日本人管理。至此,山东省大部被日本占领。

十月十日,日军又增派一混成旅到山东。此时,日本派往中国的陆海军总兵力已达二方余人,开始进攻青岛。英国不愿让日本独占中国的山东,也派兵从崂山登陆,并纠集英国派驻中国北部的印度兵数千人,参与了进攻青岛的军事行动。十月三十一日,日英联军向青岛发起总攻。青岛德军仅有陆军五千人,军舰五艘,寡不敌众,便炸毁所有炮台,销毁除警卫部队手提武器以外的全部军火。同时将所有船舶炸沉于胶州湾港口。十一月七日,德军向日英联军投降。青岛遂沦于日本人手中。

在陆战的同时,日本海军以寻找德国在东方的主力舰队为借口,向南太平洋出击,相继占领了马绍尔、加罗林、马里亚纳等德属诸群岛。前后只两个月,日本仅以死亡二百多人的微小代价,实现了独占中国、称霸远东计划的第一步。

欧陆冲突(欧陆争霸)-第2张图片-欧陆平台

日本既已参战,协约国便要求日本派兵去欧洲战场。日本政府以“日本人不习惯欧洲的气候条件”为借口,予以拒绝。日本帝国主义参战的真实意图和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日本夺取德国在中国的特权以后,在山东的军事行动即告结束。但日本政府所谓把山东“将来归还中国”,只不过是欺人之谈,而骨子里则是以此为跳板进一步侵略整个中国和亚洲各国。

土耳其参战和南高加索战场

大战爆发前夕,土耳其统治集团内部的亲德派占优势;掌握军政大权的政府宰相和陆军大臣是亲德分子。战前,陆军大臣恩维尔巴夏就曾主动向德国驻土大使汪根海姆提出建议,土耳其准备同三国同盟(德、奥、意)缔结盟约。但当时在土耳其统治集团内也有一股亲协约国的势力。

战争一开始,土耳其就是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激烈争夺的对象。德奥拉拢土耳其,是为了与英、法、俄对抗,争夺中东;借助土耳其设下这一道屏障,切断英法与俄国的联系,从黑海和高加索地区主动进攻俄国。英法拉拢土耳其,是想凭借土耳其在财政和经济上对自己的依赖,利用英国对土耳其海军的影响,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沟通英法和俄国的联系。因此,土耳其既有为同盟国集团争取的可能,又有在协约国集团里安身、立命的余地。

面临这种决定性的选择,土耳其政府也想从国际纠纷中捞到好处。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几天,海军大臣、青年土耳其党的“三雄”之一詹玛尔巴夏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巴黎,企图借观看法国海军演习之名,试探缔结土耳其与法国结为同盟的可能性,但没有得逞。七月二十三日,德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向詹玛尔巴夏提出络结德土同盟。由于土耳其与沙俄长期存在着矛盾;土耳其陆军早已受到以李曼·冯·桑德斯为首的德国军事使团的控制;政府内和青年土耳其党内一些人物,尤其是恩维尔巴夏坚持亲德立场,因此,在七月二十七日,德国与土耳其就开始了签订条约的谈判。

七月三十一日,双方最后商定了条约的文本。就在德国对俄国宣战的第二天,即八月二日,签订了德土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一)德土两国在奥塞“冲突”中保持中立;(二)德国支持奥匈向俄国宣战时,土耳其也必须向俄国宣战;(三)土耳其政府应保证德国军事使团对土耳其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力;(四)德国在必要时,应以武力来保卫土耳其。这个条约使得土耳其实际上站到了同盟国的一边。

就在德土同盟条约签署的同一天,土耳其在全国进行了战争动员。但因参战准备不足,土耳其政府不得不在八月三日宣布中立,实行全境戒严。同时,在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布置了水雷。土德盟约墨迹未干,恩维尔巴夏又同俄国谈判订立俄土同盟。由于双方居心不良,谈判也只能是同床异梦,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八月十日,德国军舰“盖本”号和“布莱斯劳”号因逃避英国舰队的追击而开入达达尼尔海峡,八月十一日出现在马尔马拉海上。这两艘军舰的到来,迫使土耳其更加依附于德国,否则就要遭到武力的干涉。同时,也进一步增长了青年土耳其党亲德派的势力。自此,德国的大量武器、弹药、士兵、军官和军事专家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土耳其。土耳其的中立更是徒有虚名了。

德国在马恩河战役失败后,战局的变化,使得它对土耳其参战的要求愈来愈迫切。但土耳其国库空虚,无力进行战争。十月十一日,德国驻土大使通知土耳其政府,德国给予土耳其一亿法郎的贷款,其条件是立即参战。十月二十六日,作为贷款的第一批黄金运到了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舰队立即开往黑海。十月二十九日,德土舰队袭击了在黑海中的俄国只,炮击了俄国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诺沃罗西斯克、费奥多西亚。十一月二日,土耳其与俄国、英国、法国断交,俄国对土耳其宣战。到十一月十二日,土耳其宣布“圣战”。

土耳其的参战,出现了一个新的战场,即南高加索战场。在这里,主要是俄土军队作战。十月三十一日,俄国高加索部队越过土耳其边界,与土耳其军队相遇。开始,土军势力雄厚,俄军只得退却。后来俄军得到了援兵,到十一月十八日,阻止了土军的进攻。与此同时,土军又在霍帕地区登陆,将俄军压到巴统一带。接着,展开了萨勒卡默什战役。时值严冬,寒风凛冽,士兵在反动统治者的驱使下不得不进行苦战。十二月,土军进攻萨勒卡默什城未克。俄军在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四-十九日发起反攻,土军第九集团军被围,其集团军司令和各师师长被俘,第十集团军脱逃。在这次战役中,土军损失七万多人,其中有三万多人被冻死。

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

战前,非洲大陆已为帝国主义所瓜分。德国不但不满足已占有的西南非洲、德属东非、喀麦隆、多哥等地,还企图攫取英、法、比、葡在非洲的殖民地。英法也伺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世界大战一爆发,战火硝烟也就弥漫到非洲。

一九一四年八月八日,英法联军在多哥开始了进攻,占领阿内乔、波尔托一塞居罗和多哥维尔。八月十六日,又在哈霍河南的阿格伯路韦击溃了德军。八月二十二日在克腊战斗中,英法联军虽然遇到了顽强抵抗,但还是突破了德军阵地继续向北前进。八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夜间,德军炸毁了卡米纳的全部设备,并于八月二十六日向英法联军投降。

协约国军队在多哥和德军进行战斗的同时,在喀麦隆也和德军开始交锋。他们分兵三路进攻喀麦隆。在西面,协约国军队一支骑兵越过边境,攻占德军的据点特佩。八月二十九日攻打贝鲁埃河岸的基地加鲁阿。第二天,德军发起反攻,协约国军队惨败。在南面,协约国军队最初也很不顺利,他们在八月三十日占领了恩萨纳坎,但一个星期以后,又遭到德军的突然袭击而失败。在北部,协约国军队攻击莫拉山要塞的企图也未能实现。于是,协约国军队从海上发起进攻,炮击喀麦隆港口杜阿拉,迫使德军投降,几艘停泊于河上的军舰被缴获,德国的陆军退至埃代河,十月二十六日该地被攻克。

德军只得退回雅温得。到一九一四年底,协约国军队进攻加鲁阿,由于遇上雨季,进展很慢。一九一五年六月十一日,该城才被攻陷。他们接着向南进军,六月二十九日占领喀麦隆中部的重要据点恩岗德雷,虽然遇到德军的抵抗,但是还是于一九一六年一月一日在雅温得会合,并占领了该城。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强大攻势下,不得已而退向西班牙殖民地木尼河地区,以后在那里被歼灭。北部的莫腊,协约国军队在一九一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和九月十五日两次进攻,都没有成功,直到一九一六年二月十八日,德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投降。战争持续了十八个月,协约国军队才击败德军并占领喀麦隆。

在德属东非的争夺战中,德军和德属东非的土著军队在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击退了英军对坦噶尼喀的进攻。从此,英国军队没有什么进展。到了一九一六年九月,英军才攻克了达累斯萨拉姆,又经过十四个月的苦战,才把德军赶到葡属东非。但是在一九一八年德军又从那里辗转北罗得西亚,直到停战协定签订时才投降。在西南非洲,主要是英国的自治领南非的军队与德国占领军作战。一九一五年二月南非军队分两路发起进攻,一路从斯瓦科,普蒙德和沃尔维斯登陆;一路向开普省西北部的阿平顿进军。五月十一日占领温得和克。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德军被南非军队击败,于七月九日在科拉布投降。

结语

随着德国在战场上的失败,它在非洲的殖民地便为协约国集团所占有。多哥和喀麦隆为英、法瓜分;德属西南非则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德属东非的大部分划归英国,小部分给了比利时。帝国主义在非洲的争夺,给非洲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进一步暴露了它的凶残本质,激起了非洲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开展。

参考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标签: 欧陆冲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